跨行业的通才

 二维码
发表时间:2022-09-06 11:17
毕业后就进入猎头行业的严迅,已在**猎头公司干了三年。本科学心理学的她,同学们毕业后普遍的工作是心理咨询。她记得学校老师说,不是每个人都适合做心理咨询,因为面对的病人往往都处在失败者的状态,常年面对他们会承受很大压力。而猎头的工作也是与人打交道,接触的人却多是成功者。严迅曾经所有行业都涉猎,侧重互联网公司,2020年4月因为医疗领域火热起来,她的公司又拉她专攻医疗领域。

“进入一个新领域,决不能上网搜信息,那都是无用的,找几个业内的人聊聊就能了解其中的大概。”当她的同学在单位的小环境中磨合时,严迅的一部分重要工作是广泛地聊天。她记得刚入职时,自己没有任何职位,需要积累政府关系方面的人脉,她找来公司20年来积累的简历,1000多人的电话,挨个儿打过去。“猎头们和一个人聊天,不可能只聊这个人的事,还会尽量打听这个人单位所有的事,比如想办法要这个人领导的电话。最后这个组织中每个人的特性和关系,会了解得清清楚楚。”

严迅在二十五六岁的年纪,见到的客户年薪都在100万元到300万元之间,他们绝大多数都非常谦和,但一眼就能看出对方能给自己提供多少价值。严迅通过掌握对方的行业发展的整体情况,判断对方所处的位置,判定这个人下一步的职业发展,甚至帮助对方分析办公室政治,帮对方认清形势,影响他们的决策,以此实现自己的价值。“在这行做得时间越久,自己对客户的把控越好,能积攒下来人脉和一些大客户,就会越做越轻松。”
智联招聘的《2020年年轻人理想工作报告》显示,超过八成的年轻人未从事自己理想的职业,而整日与各个企业的中高层为伍,让严迅“二十岁的人,有四十岁的心”。在她的心里,工作只是一个个项目,她曾在打1000多个电话时看到,十几年前在政府部门里平平无奇的职员,十几年后有可能变成亚马逊的副总裁,职场有各种可能性。她自己也会不停地寻求变化,今天做的事情没有结果,第二天立即就会做其他的事情,不会做重复的无用功。
与各行各业的高层交流的学习能力和对自己明确的判断,是她从接触的人中发现的共性,也是他们能够跨越周期的关键。
“有时简历上的表述,就能看出一个人的能力。有两种简历,一种只是写自己是一个部门的负责人,手下多少人,主要负责的工作、实现的业绩,除了本职工作以外,还做了什么别的,看起来就是对自己工作的陈述。而另一种简历就会写,自己作为某一角色,为了一个项目,实现了多少利润,在这个项目过程中,与相关的人又建立新的关系,又开辟了多少项目。在同等项目经验的前提下,后一种人的能力有可能会更强一些,因为他在工作中除了熟悉和负责的部分之外,有主动做出增量的行动,有在过程中获得个人成长和发展的可能性。”马慧玲告诉本刊,只有在项目里不断与人沟通、不断学习的人,才能在周期来临时转型。
她对此感同身受,不仅因为如今37岁的她,身边会有一些“大厂中年”的抱怨。一些人曾经依靠优异的成绩进入大厂,在大厂做到管理五六个人团队的领导,却不再更新技术,止步不前,不仅领导派下的项目不敢接,下面的人也不听指挥。这样的人简历投出去,别的公司看他没有过突出的成绩,也不愿意要,这些人似乎只能在大厂里幽怨地养老。
马慧玲自己是从工程师转型的人,在成为猎头前,学电气的她进入的公司是高速公路机电的总包商。每日的工作是对接项目需求,就细化设计与成本与包括IBM、微软、施耐德、西门子等软硬件公司以及一些提供小规模系统公司在内的供应商频繁沟通,并与设计院与项目部沟通。在这个“十字路口”上,她能接触到社会上较为领先而实际的需求。
“那是一条快车道。学什么都很简单,因为可以接触到很多的牛人。遇到问题就找供应商,找技术部门里最专业的人请教。马慧玲在工作之中,不断拓展自己的边界。起初是技术层面,之后在项目中不断遇到问题,有时不同区域的销售“撞车”了,她发觉明显是跨区域的公司组织出了毛病她的注意力就从项目延伸到公司的组织和架构,发现除了技术以外,想把一个项目做好,还需要人的维度,就开始从只看技术类的书,转向看管理学、心理学的书,琢磨“一个公司为什么用这个人,为什么不用那个人”。当她意识到公司的发展可能关键位置的关键人才更为重要时,她决定转换“车道”,投身于能为企业提供人才助力的猎头行业,离开了机电领域。


版权声明:“仕途猎头”所推送文章非商业用途。若涉及版权问题,烦请原作者联系我们,我们会在24小时内删除处理,谢谢!


文章分类: 职场
分享到: